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春风沙龙预告丨明清之际中西如何交流?孙立天带来“康熙的红票”这是康熙的一封公开信,信中说,他在1706年、1708年先后派了两队钦差到欧洲去,为什么至今没有回来?
这份文献在今德国、英国、法国、瑞典、俄罗斯等国家的博物馆、研究所都有保存。但以往的清代历史研究中,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份文献,甚至清代史官也几乎没注意到这份通信。
康熙为什么要派人去欧洲?两队钦差都是欧洲传教士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,他们与康熙是什么关系?其背后又有怎样的“大历史”?这就是年度畅销佳作《康熙的红票》一书要告诉我们的。
本书是近年来最受瞩目、最畅销的历史著作之一。经由多位评委推荐,《康熙的红票》入选第13届“潮新闻x浙江新华”春风悦读榜“年度图书100”,也上榜“书店主理人精选TOP10”“浙江新华销售榜TOP20”“读者枕边书人气TOP10”等多张单榜,在豆瓣上,网友打出了9.4的高分。
4月20日19:30,本书作者、学者孙立天博士将做客晓风书屋·明远BOOK,与浙江大学教授、明清史学者尤淑君,历史作家苗子兮展开精彩对谈(报名链接后附)。
孙立天博士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纽约市立大学,本书改编自他的英文专著。以康熙帝1716年发往欧洲的“红票”——以满、汉、拉丁书写的“圣旨”——为线索,本书在康熙对西学感兴趣的背后,梳理了他与西方传教士的互动,展现了在全球化中的清朝,并再次思考:中国如何错过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工业?
她在书中提到了康熙年间接待彼得大帝使团的内容,与《康熙的红票》有交叉。康熙为何绕过礼部,由内务府全权负责接待使团?这一问题涉及传教士的身份(内务府包衣奴才)及其与康熙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。
苗子兮是历史作家,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,长期致力于历史现场的考察,曾走遍中亚、东南亚等地区的古迹,结合行走和文献,深入历史深处,挖掘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切片,著有《大明最后的使臣》、“壁画上的中国史”系列(《观我生》《观无量》),《观我生》曾获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。
《大明最后的使臣》考察了清军入关后,南明永历皇帝派遣传教士去欧洲求助。这部作品与《康熙的红票》,同样从明清战争中重要武器火炮出发,展现传教士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作用。《康熙的红票》中以汤若望、南怀仁为代表的服务清政府的传教士群体,与《大明最后的使臣》中服务南明政府的传教士群体,构成了一体两面。
当下,全球史成为大众关心的学科领域,4月20日晚,孙立天、尤淑君、苗子兮三位学者将从“康熙的红票”的传奇漂流出发,带读者穿越300年时空,探寻明清时期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及其深远影响。